新聞動態
|
科創飛地:高效對接城市創新資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賢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 人才區域分布不平衡是我國人才發展存在的現實問題。為擺脫人才不足的困境,許多地方采取“孵化在飛地、產業化在本地,研發在飛地、生產在本地,前臺在飛地、后臺在本地”的形式,靈活引進和使用人才。 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成為飛地最集中的城市和區域,科研資源密集的武漢、西安、杭州等城市,也成為飛地的主要目標地。飛地在推動人才技術交流合作、聚集人才智力資源、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等方面產生了良好效果。 我國飛地建設的現狀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實踐中有哪些可借鑒的做法經驗?本期《聚焦》,我們共同關注。 倪凱 山東德州在臨近北大、清華、中科院、中關村的核心位置,實體化打造5500平方米的德州(北京)協同創新中心。創新中心集人才引育、項目孵化、協同創新、宣傳對接于一體,實行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專業運營,構建“精準對接—評審入駐—飛地孵化—德州落地”全流程閉環體系,完善跨區域產才融合、科教融合、校地融合機制,“零距離”鏈接首都科創資源,“嵌入式”推進京德協同創新,走出一條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有機銜接、跨域融合的新路子。 浙江衢州探索由“單項飛地”向“雙向飛地”轉型的山海協作創新版,在杭州未來科技城、上海張江、北京、深圳等地建立衢州海創園、衢州生物醫藥孵化基地等科創飛地。臺州采用市縣聯動的方式在上海、杭州兩地設立了13個科創飛地,共引育在孵項目近百個,臺州(上海)國際創新中心、溫嶺(杭州)智能制造創新中心、玉環(上海)科創人才飛地等飛地幫助臺州更好地引進頭部科創資源,搶占關鍵技術、產業集群未來布局制高點。 溫州(嘉定)科技創新園 ——定位不清、一哄而上。一些地方在建設科創飛地時,沒有基于人才和產業發展需求認真分析目標定位、建設思路和推進步驟。只是覺得其他城市建了飛地我也不能落后,往往沒有思考清楚為什么要建科創飛地——是幫助本地企業建立離岸研發中心,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項目入駐并通過離岸孵化的方式引入到本地注冊成立公司,以實現注冊在本地、辦公在飛地?或者是先建立聯系紐帶,將科創型企業導入到飛地平臺,經孵化后落地到本體來產業化?因為基本定位不清晰,所以客觀上導致后續的服務體系、對接交流與本體承載方的銜接機制等方面出現各種不同的問題,科創飛地的作用沒有完全體現。 ——盲目建設、貪大求全。一些城市在規劃科創飛地時,沒有從實際需求出發,無論是購置還是租賃商務樓宇,動輒在一線、二線城市的核心地段圈下數萬平方米的運營面積。如此規模往往意味著巨額的資金投入,前期的裝修和租賃費投入大,入住后每年銀行利息、物業費、運營費等成本開支也很大。近幾年因為疫情原因,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普遍比較緊張,如此大的支出給地方政府造成了巨大壓力。由于各地都期望通過科創飛地這種模式集聚科創人才資源,對科創項目要求較高,客觀上就導致優質科創項目集聚較少,科創飛地的場地空間容易出現長期大面積閑置。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往往運營團隊就會降低企業入駐門檻、加大政策優惠力度,這樣不僅使自己淪為二房東,還導致了與其他城市的科創飛地產生惡性競爭,與設立科創飛地的初衷大相徑庭。 ——缺乏協調、相互競爭。除少數幾個城市在科創飛地建設和協同方面有政府間的統籌和設計外,大部分地區的科創飛地都是通過政府平臺公司或采用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機構建立。由于政府層面沒有明確的頂層設計,科創飛地雙方在GDP統計、稅收分配、土地資源、科技資源要素統籌配置上也存在利益沖突。入駐飛地的企業一般之前在“飛出地”所在的城市都注冊有公司,但由于缺乏頂層設計和區域協作及合理分稅機制,入駐飛地的企業要求在“飛入地”注冊公司,且相應有在“飛入地”繳納稅收的指標。這不僅加重了企業的負擔,而且會倒逼“飛入地”政府出臺相應的財政獎補政策。一旦某個地方政府出臺政策,其他城市也會出臺更加優惠的政策,客觀上加劇了內卷。 ——集成化趨勢。未來科創飛地不只是單一的人才項目招引,而是要成為主體單位在飛地所在城市的展示中心、服務中心、交流中心、雙創活動中心,集城市環境、產業展示、雙創成就宣傳、政策解讀、園區入駐、人才申報、產業服務、商事服務等服務于一體,將普惠性公共服務和定制化高端服務辦理延伸至飛地所在城市,為入駐企業、創業團隊、有意向合作的專家技術人才打通企業對接、產業培育及線上辦事的各項流程,滿足飛地企業與主體單位之間的才企對接、政企互動、資源鏈接、產學研合作等服務需求。 ——市場化趨勢。目前的科創飛地主要由政府和政府的平臺公司主導,在帶來諸多成效的同時也產生了成本居高不下、資金投入效率不高以及活力不夠等問題。下一階段科創飛地將形成市場主導,政府多部門協作,社會組織、企業及專業機構多種力量協同參與的格局。在今后科創飛地的建設中,政府不再是運動員,而是裁判員。政府通過政策來培育引導,調動市場力量建設飛地,形成以企業和第三方機構為牽頭、社會各方共同參與建設的格局。政府的財政支持更多地體現在獎勵和補助上。比如鼓勵企業在國內外重點城市建設飛地,集聚當地科技創新資源,實現人才引進、關鍵核心技術研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企業孵化并落到“飛入地”產業化的目標。政府根據相應的標準進行考核,并根據科創飛地的招才引智成果予以獎勵。比如打造離岸孵化中心以吸引創業團隊入駐,完全可以設在既有的孵化器和眾創空間中,采用績效獎勵的模式給予運營機構房租補貼,同步給予創業團隊享受建設主體單位的人才政策。 通過市場化手段低成本、高效率地集聚飛地科技創新資源,減輕財政壓力,提升本地創新創業能力和活力,是科創飛地的發展方向。 ——網絡化趨勢。一般一線城市的產業和人才往往集聚在不同的區域,隨著科創飛地功能的提升,某一城市單一的飛地設置已難以滿足要求,建設“1+N”模式的“服務中心+虛擬飛地+多點運作”的網絡化科創飛地將成為新趨勢。服務中心兼具服務和展示功能。虛擬飛地可選擇與本地的產業、人才、項目相匹配的孵化器、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人才服務公司等作為飛地承載單位,通過線上線下的各種活動來保持聯絡和交流。多點運作是指依據本地的技術、項目、人才、產業需求采用少量基礎工作經費加重金獎勵的模式,建立與孵化器、眾創空間、高校的技術轉移中心、科研院所、社會人才服務機構和特色產業園區等單位的飛地聯合協同機制,通過常態化合作方式向飛地建設主體輸送產業化項目、技術、人才、創業團隊,將飛地所在城市資源優勢和建設主體的產業優勢結合起來,將招才引智、招商引智、招企引稅功能集成起來。 通過建設網絡狀科創飛地,能夠更加全面、立體地承接飛地所在城市的科創資源,大力提升人才導入、技術轉移、創新動能釋放及產業溢出等方面飛入實效。 科創飛地是實現區域科創資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新探索。持續完善科創飛地的運營機制,架起人才、技術、項目團隊在“飛出地”孵化與“飛入地”產業化聯動發展的通道,是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