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
|
國有企業薪酬改革:別改成“高水平大鍋飯”01傳統的國有企業的分配帶有明顯的行政化特點,與國有企業的市場化轉型不匹配。行政化的分配模式體現了明顯的職務概念,本質是“官本位”,同時存在著重學歷、重能力、重資歷的特點,導致員工大部分收入跟其貢獻無關,自然會造成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大鍋飯。 同時,傳統的國有企業分配模式帶有明顯的普惠制特點。這體現在員工普遍享有的補貼、津貼多、福利項目多,這些本質上是員工收入的一部分,而且跟員工貢獻也不掛鉤,自然也就導致了平均主義。 因此,國有企業薪酬改革,實際上是要以市場化方式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 ,建立以貢獻為核心、以為企業創造的價值成果為主要受薪依據的市場化薪酬模式,解決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困境,推動企業實現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市場化分配模式。 這種模式下,收入能增能減當然很明顯。但更重要的是,收入能增能減的依據從傳統的“四大件”為主轉變為以貢獻為主,以“四大件”為輔的評價體系,從而建立公平的激勵約束機制。因此,市場化薪酬模式是以價值創造為核心,統籌企業發展與員工收入的關系。實踐中要把握以下三點: 第一,收入能增能減,企業發展與員工收入實現同步。也就是說,員工收入作為企業的成本的組成部分,必須要與企業的經營成果掛鉤,與企業的經營目標的完成情況掛鉤,實現同向增減。 一是建立工效掛鉤機制。總體上要充分發揮市場在分配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政府宏觀指導調控要求下,依法合規調整企業的分配機制,實現企業薪酬水平與企業經濟效益、市場薪酬水平相適應,增強企業競爭力。 二是合理確定企業薪酬策略。國有企業要建立“業績與薪酬水平”雙對標體系,根據企業發展階段和戰略要求,合理選擇領先型、匹配性、滯后性、混合型等不同的薪酬策略。 第二,內部差異化工資總額分配。國有企業要全面實行工資總額預算管理,按照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要求,結合集團戰略要求與內部不同部門與子公司的特點,科學做好內部工資總額分配。 一是要明確集團總部與各子公司之間的工資總額分配關系,合理確定集團總部的工資總額標準,控制總部的人員成本,提高薪酬分配對業務的支撐作用。 二是要根據子公司的功能定位、發展階段及需求明確不同子公司的薪酬策略以及工資總額掛鉤指標、預算管理模式等,從而以薪酬改革推動子公司業務經營,增強子公司的發展活力。 第三,以崗位為核心建立崗位績效工資制。改變傳統的職務工資制,建立崗位績效工資制,堅持全員績效考核,建立效率與公平并重、激勵與約束并舉的崗位分配機制,加強人崗匹配,調節不合理的過高收入,鼓勵合理拉開收入差距,防止出現“高水平大鍋飯”。 一是從身份管理轉為崗位管理。取消行政級別,打破“干部”與“工人”的界限,實行規范的勞動關系管理,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收入與崗位掛鉤,實現“以崗定薪、崗變薪變”,并與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聯動,與崗位業績掛鉤,收入能升能降,切實解決員工收入該高不高、該低不低的問題。 二是優化人崗匹配,實現“人盡其才”。建立以崗位為基本單元的現代組織管理體系,明確崗位的責權利,建立崗位說明書、勝任力模型,通過科學的選人用人推動人崗匹配,推動優秀人才匹配到關鍵崗位,發揮更大價值,創造更高業績,獲得更多收入。 02 傳統的國有企業薪酬分配機制如何向市場化轉型? 在確定了薪酬模式,明確了薪酬分配的核心原則與要素之后,就要對薪酬體系進行優化調整,其核心是建立科學的薪酬等級,優化薪酬結構,落實按勞分配為主、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實現企業與員工的共贏。 第一,建立崗位寬帶薪酬制。所謂寬帶薪酬本質也是一種薪酬等級制,也就是對薪酬分為不同的級別,然后每個級別由劃分為小的檔位,從而形成企業的薪級薪檔。這對于完善薪酬的規范性,建立科學的漲薪機制有重要的作用。 一是要建立職位職級體系。企業要按照精簡高效、權責分明、管理科學的原則,優化企業內部組織機構設置,明確部門職責和崗位設置。在此基礎上根據崗位性質和職責不同,科學劃分崗位序列,并完成崗位價值評估,科學確定不同崗位序列職位等級之間的對應關系,為薪級薪檔確定奠定基礎。 二是要合理劃分薪級、薪檔。崗位和職位職級體系確定后,要相應確定每個崗位的薪酬標準。要注意,薪級之間的級差和薪級內的不同薪檔的檔差不能機械理解,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當地物價水平、同行對標結果等合理確定,既要考慮激勵性,又要考慮可承受性。 第二,優化薪酬結構。薪酬結構是指員工獲得的薪酬的組成。傳統的薪酬結構是以固定工資與津貼、補貼為主,缺乏激勵性。市場化薪酬改革,就是要建立重貢獻、重實績的薪酬分配結構,將薪酬分配向企業的價值創造者傾斜。 一是分配向貢獻要素傾斜。改變薪酬分配以職務、學歷、能力、資歷等固定工資與津貼、補貼為主的結構,采取一攬子薪酬包策略,將職務工資、固定工資、基本工資、津貼補貼等統一納入固定工資,降低其在薪酬分配中的比例,增加績效薪酬部分的占比。 不過要注意,在實踐中不能一刀切。縱向看,職級越高,越靠近市場一線,則浮動薪酬部分越高。反之,職級越低或者越靠近后臺職能部門,則浮動薪酬部分應該越低,以確保穩定性。 二是分配向核心業務傾斜。集團化公司要明確子公司的功能定位以及相應的戰略要求,從而匹配不同的薪酬策略。集團的薪酬分配要向承擔核心業務的子公司傾斜。同時,要向技術技能人才相對集中的子公司傾斜,要向對公司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子公司傾。 尤其要注意,有些子公司可能現在規模小、經濟效益差甚至虧損,但對集團有戰略價值,這類子公司不能單純從經濟效益考慮其薪酬分配,而應該適度傾斜,扶持其發展。而對于員工工資水平偏高的子公司特別是非市場化業務的子公司,要控制薪酬總額。 三是分配向核心崗位傾斜。企業通過崗位價值評估確定核心崗位名單,對于核心崗位,企業應該將薪酬分配向核心崗位傾斜,以確保企業的持續發展。 同時,對于核心崗位的人才選拔應該加快市場化改革。對于核心崗位的人才可以采取協議工資制或者薪酬特區模式,以提高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提到人崗匹配度。 四是分配向一線崗位傾斜。在薪酬分配中,要加大作出突出貢獻的一線苦臟險累崗位傾斜力度,穩定基層員工的收入水平,穩步提高一線崗位的薪酬激勵性。尤其是在津貼、補貼項目設置上要向一線崗位傾斜。 第三,調整分配周期。也就是說改變傳統的以工資為主、以津貼、補貼為輔的傳統短期分配模式,建立短期、中期、長期相結合的薪酬分配模式,建立短期看工資、中期要分紅、長期分股權的復合薪酬分配模式,調整分配周期,增強員工對企業的向心力,提高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是短期工資要穩定、規范。按月發放的固定工資、津貼、補貼,按月或季度發放的績效工資對于維持員工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保持工資的穩定性、發放的及時性,增強員工的安全感。 同時,要嚴格遵守相關要求,將工資、獎金、津貼、補貼、 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全部納入工資總額管理,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項目,規范工資發放秩序,健全規章制度,杜絕制度的“模糊地帶”和“真空地帶”。 二是中期激勵要靈活。中期激勵一般是指與企業經濟效益掛鉤的分紅型激勵方式,其周期一般是年度。對于公司的核心人才,包括符合條件的領導班子成員都可以采取這種方式。 中期激勵要把握住與企業經濟效益掛鉤的核心原則,其工具可以靈活多樣。如業績獎金、提成、利潤分享等各種方式。 三是長期激勵要創新。長期激勵主要是指股權類激勵。其周期一般是三年以上,這種激勵方式能夠捆綁優秀人才,實現企業與員工的長期共贏。 長期激勵要注意把握政策邊界。對于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階段、業務特點靈活選擇員工持股、項目跟投等不同的長期激勵方式。 核心人才的激勵是重點。要注意的是,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已經進入人力資本時代,要認可核心人才對企業發展的巨大作用。因此,在薪酬分配中,要推動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要素按貢獻通過多種分配形式參與分配,在中長期激勵中科學、合理評估、體現人力資本的戰略價值。 |